
上映14天,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票房已破90亿。
而早在2月7日21时,它已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,目前正在冲击全球电影票房榜。
走进影厅,我看到许许多多不同的人,有家人陪伴的步履蹒跚的老人,也有在大人身边欢快跳脱的孩子。
现实中的我们,和电影中的芸芸众生形成了交汇。
有人感慨哪吒“年轻不知天高地厚”的胆气,也有人唏嘘于三大龙王依附强者,再次放弃自由的选择。
都说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,但在生活的磋磨中,有些人早已放弃了来时的初心,走上另一条道路。
在他们身上,我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而他们也代表了命运不同的困境与选择。
人到中年,你又成为了电影中的谁?
中年的我们,又被哪句台词戳中了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倔强?
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,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。
年少不知申公豹,读懂已是中年人。
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中年人看完电影后的内心真实写照,申公豹亦正亦邪的背后藏着与中年人相似的心酸与不易。
原来他曾一心向善,但受制于“湿生卵化之辈,披毛戴角之徒”的成见,在讲究出身的玉虚宫中,只能沦为大师兄无量仙翁的黑手套。
以妖族的身份,去捉拿一个又一个同类,明知有错但为了生存不得已为之。
原来太乙真人随手可得的十二金仙位置,是申公豹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。
他从豹妖修炼成人形,进入玉虚宫,却始终无法获得作为“人”的尊重。
他人的起点,便是申公豹的终点。
修炼多年好不容易攒下的几颗仙丹,是其他同门弟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日常补品。
汲汲营营的背后,有的只是对命运的不甘心。
在家乡,他是亲人们的荣耀。
在这里,他是融不进去的“异类”。
他是家里的顶梁柱,全村的骄傲,也是社会的边角料。
有人说他像打工人,但也有人说他是小镇做题家,曾经不知天高地厚,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。
进入社会之后,才发现努力只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因素。
年龄、性别、学历、家境、存款……成为限制我们的重重枷锁,见证我们的渺小与无能。
我们不能喊痛也不能说累,成年人的成长就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明白,有些苦只能自己吞,有些事情只能自己扛。
人生实苦,除了坚强,我们别无选择。
太好了,还剩一点点!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哪吒想要成为仙人,必须经历阐教设置的三道关卡,收服每一关的妖魔。
这里有憨态可掬排队等饭吃的土拨鼠,有由申公豹父亲申正道带领的刻苦修炼的豹族,也有住在骷髅山里的石矶娘娘。
石矶由一座山所化,有一颗爱美的心,独自住在骷髅山时,便身着粉衣,头顶双丫髻。
她是巍峨的大山,也是开朗自在的少女。
外面的风风雨雨和她无关,她没有征服世界、向外扩张的野心,也不觉得寂寞,闲时在洞里照镜子问镜妖谁是最美丽的人,打扮自己打发时间。
若是镜妖说假话,石矶还不爱听,亲自告诉它“人外有人,山外有山”,貌美如花的石矶娘娘的心胸没有这么狭隘。
而当哪吒打上门来,她也毫不吝啬自己的拳头,化作巨大石怪穷追不舍,自信又霸气地告诉对方整座山都是她的身体。
武力不敌于人,石矶被打得身体七零八落,在仓促之中找回几粒小石头重新拼装,顺手捡起两片叶子当头饰。
从巨大巍峨的大山,变成矮小的石子,从巅峰跌落低谷的石矶想的是:
“太好了,还剩一点点!”
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是她的人生信条,也是我们许多人都应当学会的处世心态。
越是低谷越要乐观,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一切,因为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难关,只要活着,便有机会。
当你活明白了就会发现,钱没了能再赚,工作丢了能再找,人生的起点本是一无所有,任何时候都不用惧怕从头再来。
将自己活成一座山,是把自己当做自己的靠山,也是在生活之中习得“他强任他强,清风拂山岗”的淡然。